【誰才算是中產?加拿大中產階級定義悄然轉變,年薪$52,875至$141,000才達標!】


在加拿大,「中產階級」一詞不僅是政治語彙中的常客,更是各大政黨競相爭取的黃金選票來源。幾乎每逢大選,政黨便會推出針對中產階級的稅務優惠方案,誓言為其「減稅讓利」,甚至不惜每年砍掉數十億元聯邦預算支出來討好這一群體。
然而,隨著房產、年假、甚至是穩定工作的獲得對年輕人而言愈發遙不可及,「中產階級」在加拿大的定義正悄然轉變。
👉🏻中產收入新定義:年收入52,875至141,000加元
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(OECD)對中產階級的最新定義,中產階層指的是稅後家庭收入介於全國中位數75%至200%之間的人群。以加拿大統計局最新數據計算,這一範圍對應的年收入約為52,875至141,000加元。
然而,對不少加拿大年輕打工族來說,這樣的收入水準仍是遙不可及的夢。
統計局2024年公布的研究也指出,2022年加拿大家庭與單身人士的稅後收入中位數為70,500加元,而所謂「中產」的實質收入水平較前一年下降了3.4%。
👉🏻42%加拿大人自認為中產,但實際未必達標
2023年的《加拿大大階層研究》顯示,約42%的加拿大人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,但其中有17%自認為是「下層中產」,另有17%則認為自己是「上層中產」。
對此,蒙特婁康考迪亞大學經濟學高級講師Moshe Lander分析稱:「多數加拿大人不願意把自己歸為低收入或高收入者,因此便紛紛選擇自我標籤為中產,這也讓『中產階級』這個詞語在公眾中變得過度泛化。」
👉🏻中產階級的「新模樣」:不再追求擁屋,而是活得輕鬆
根據Pollara的調查,加拿大人普遍認為「中產生活」意味著過得舒適、生活安穩。Moshe Lander回顧稱,從前的中產階層象徵是購買家電(冰箱、爐具),再到洗衣機、洗碗機,接著才是擁有一輛或多輛汽車,最終踏入房貸或租房市場。
不過,如今年輕一代的價值觀早已轉變。倡議組織“Apathy is Boring”執行董事Sam Reusch指出,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今天,許多年輕人寧願選擇靈活生活,不再追求擁有房產,而是將資金投入食品雜貨、旅行和生活質感上。
👉🏻UBC教授警告:經濟制度傾斜於長者,年輕人成了「人肉盾牌」
不過,問題並不僅止於價值觀變遷。UBC公共衛生學院教授Paul Kershaw警告,加拿大的經濟制度已開始出現結構性傾斜,尤其是在房產與階層重構方面。
他以卑詩省維多利亞市為例指出,一名年薪六位數的年輕律師,可能都無法負擔一間三房單位的租金;而數十年前購房的低收入者,卻因房產升值而晉升為「資產階級」,坐擁百萬房產。
Kershaw直言,過去25年來,加拿大出現一種「政治交易」——以犧牲年輕世代的經濟安全,來保障上一代的房產增值利益。
他批評:「政客口口聲聲說要保護老年人資產,但實際上,真正承擔這筆成本的,是那些還在為租金與生活奮鬥的年輕人。他們活得辛苦,卻被當成人肉盾牌,用來保住上一代的財富。」
他更以自己房產為例指出,其房價在過去20年間暴漲了150萬元,「當一套房產的增值比高薪者辛勤工作所得還多三倍時,這個經濟系統明顯出了問題。」
👉🏻呼籲政策改革:補償年輕人,才是公平的減稅方案
儘管政界普遍不願見到房價下跌,但 Kershaw 強調,如果政府真要實施大規模減稅政策,例如60億或140億加元的規模,那麼這筆資金應該用來補償那些正在被經濟壓力壓榨的年輕人,讓他們也有重新追夢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