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拿大樓市供應短缺推高房價,租金負擔加劇

加拿大樓市長期面臨供應不足,導致房價飆升,租金壓力日益沉重 📈。雖然聯邦政府於9月14日推出「Build Canada Homes」計劃,投入130億加元加速興建可負擔住房 🏠,但業界普遍認為,解決樓市困境需時甚久 ⏳。
Royal LePage行政總裁Phil Soper指出,過去30年加拿大在基礎設施和住房建設上的投入不足,要扭轉局勢至少需持續努力4年以上 🌱。「這絕非一蹴而就的任務。」
聯邦新策:Build Canada Homes啟動 🎉
總理Mark Carney宣布成立「Build Canada Homes」機構,計劃十年內將全國年建屋量推高至50萬間 📊。該計劃通過靈活財務激勵吸引私人資金 💰,並利用六個城市的聯邦土地,興建4,000間工廠預製住宅 🏗️。
業界反應兩極。加拿大建築商協會在預算諮詢文件中質疑,新機構或非最佳資源配置 。保守黨領袖Pierre Poilievre更批評,政府只是增加官僚層級,難解住房危機。
同時,聯邦採取壓抑需求的措施,包括減少移民及海外學生數量 👥,並免除首次置業者購買100萬加元以下住宅的GST ,以提升可負擔性。
各級政府聯手應對 🤝
卑詩省推出「BC Builds」計劃,利用閒置土地興建中產可負擔住房,目標讓租金佔收入不超30% 📉。省府簡化審批流程 🚀,鼓勵增建副單位 🏘️,並針對炒賣加碼,例如提高海外買家稅 💼 及對730天內轉售物業徵收新稅 📜。
市政府在土地規劃、城市設計及基建審批中扮演關鍵角色 🏙️。加拿大經濟分析中心主席Paul Smetanin透露,2020至2024年,市政府徵收的開發費用飆升約65% 📈,成為推高樓價的重要因素。
聯邦市政聯盟主席Rebecca Bligh支持建屋目標,但強調需巨額資金填補全國市政基建(道路、橋樑、交通、水務等)的2,400億加元投資缺口 💵。多倫多地區十多個市政府已暫停徵收開發費用 ✅;愛民頓則推行即日自動審批 ⏱️,加速獨立屋及半獨立屋建設 🏡。
市場供需失衡,金融菁英也無奈 😞
32歲的渥太華金融機構高層Eddie,年收入六位數,無債務,擁有一個每月租金超5,000加元的物業 💰,生活節儉並積極投資 📈。他預算90萬加元,尋找市中心附近的三房帶後園物業 🌺,為未來家庭做準備,卻苦尋七個月仍無果。「這實在令人震驚。」他說 😱。
Eddie的遭遇非個例。全國城市地區,許多家庭因樓價高企、選擇有限掙扎 😓。財務穩健者如Eddie難以入市,更多人被迫租住狹小昂貴單位 🚇,通勤時間長,生活品質受損 🌧️。
建屋速度緩慢,供不應求加劇 ⛏️
加拿大按揭及房屋公司(CMHC)預測,2024年新屋動工量為245,367間 📊,但至2027年將降至220,016間 📉。平均新屋售價達107萬加元 💰,租金佔收入比例最高的城市為溫哥華(Vancouver),其次為多倫多 🌇。
Smetanin指出,建屋量需翻倍才能穩定樓價 🏠,問題出在土地短缺、技術工人不足及成本上升 📈。新屋售價中,稅項及費用佔35.6% 💸,其中開發費、土地轉讓稅及HST佔七成,其餘三成來自供應鏈稅收。
其他成本包括土地及建材(21.2%)、裝修工人(16.9%)、建築工人(12.9%)、發展商利潤(9.1%)及供應商利潤(4.2%) 📊,均持續攀升 📈。
長遠改革迫在眉睫 🌍
人口增長、移民、城市化及家庭規模縮減推高需求 。Soper稱,物業仍是許多家庭的主要財富來源 💼。
專家一致認為,樓市危機源於多年忽視基建與政策協調 ,解決需時十年 🕒。Smetanin建議提前投資水電交通基建、統一建築標準並穩定融資 💰,助發展商、市府及工人長遠規劃 。
他警告,當前決策者目光短淺 ⏳,政治周期遠短於樓市改革所需。「從政策推出到有人入住,往往需10至12年。」他說,「這不是短時間能修復的。」